微量元素

AO3: Icylily
是谁中了通天晓病毒?是我啊

勇敢者的游戏——《莫里斯》



终于有空把《莫里斯》看了,一时心潮澎湃,把原著也找出来读了。网上对于初恋组和天降组哪对更rio争执不休,也说说我的看法吧。

先聊聊剑桥求学期间男孩们所讨论的希腊之爱,其实古希腊人并不抗拒爱者和被爱者之间的身体接触,抚摸,亲吻,甚至股交都是提倡的,但anal sex只能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施行,因为希腊人认为承受方的男子气概会受到损害,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了罗马时期,凯撒就曾被政敌攻击是某个国王的小受。《会饮篇》里推崇的并非纯粹的精神之恋,而是强调为了达到灵与肉的统一不该过于放纵肉欲,须知古希腊人享乐成风,以至于哲学家们都跳出来呼吁人们节制,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读一下《古希腊人的性与情》这本书。



克莱夫对莫里斯秉承的柏拉图之恋反而更接近于基督教中的禁欲主义,或者咱们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书中的克莱夫似乎是无性恋,坚信只有精神恋爱是美好的,值得提倡的,即使爱自己的妻子也爱得很克制,某些细节暗示他们甚至没有ml过。电影似乎倾向于另一种解读,即克莱夫借用柏拉图之恋来掩饰自己内心对同性的渴望,毕竟初恋萌芽时他是那个先告白的人,耳鬓厮磨时他是那个首先想要吻对方的人,还有删减片段里他在希腊之行的前夜爬到莫里斯的床上,似有若无地撩拨了一番又离开了。

不知是祸是福,在和莫里斯的关系中克莱夫是踏出第一步的人,从此他就成了这支爱情华尔兹中的领舞,莫里斯在他的引导下痛快淋漓地品尝着爱情的甜蜜与苦涩。阳光,草地,碧波,还有一个风华正茂的你……象牙塔中的岁月是如此单纯美好,也是如此易碎。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在感叹恰同学少年的同时暗自期待现实给他们的迎头痛击。并非我嗜虐成性,只是见多了知识分子的夸夸其谈与冠冕堂皇,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实在欣赏不来。

然后我就看到了遭到生活毒打的克莱夫败下阵来,缩回柜子里娶了柔顺的妻子。我无意用渣来形容他,毕竟那时的英国对同性恋充满了恶意,而克莱夫不过是个平凡的富家公子,平日里再怎么巧舌如簧风度翩翩,法庭上的仓皇和饭桌上的晕厥仍然折射出内心最真实的怯弱——这么说来他还挺适合玩政治。

少时的克莱夫和莫里斯还挺像的,照小说原文是“互相唤醒了彼此”,只不过一个越爱越畏缩,另一个越爱越倔强。这也注定了莫里斯的初恋将以悲剧收场:他要的,克莱夫给不了也不敢给。从片首的沙滩对话,莫里斯的反省和接受的“治疗”都透露出他是个天然弯,内心向往的是灵肉合一至死不渝的爱情。为了克莱夫他选择了呆在柜子里用柏拉图之恋麻醉自己,但要控制欲望谈何容易,尤其是当克莱夫结婚后,莫里斯痛苦地发现即使在精神世界里两人也在渐行渐远:克莱夫希望莫里斯结婚,两人还可以继续躲在柜子里玩精神恋爱,而莫里斯已经受不了和女人还有政治分享克莱夫了(见最后的删减片段)。虽然感情上莫里斯总是慢半拍,迸发出的能量却是如此强烈,克莱夫令他释放出心中的猛兽,又强迫他把那头猛兽关入笼中,我甚至觉得这比背叛了他们的爱情更残忍——以心相交的对象突然告诉你,他非但不爱你了,还认为之前你们分享的那些爱是不对的,是不道德的,这是何等的操蛋啊!

为情欲所困的莫里斯用拳击发泄过剩的精力,四处求医问药,甚至萌发了求死的念头。而已婚男克莱夫干了些什么呢?一边继续撩拨莫里斯(“我没有忘记过去”“你可以随时来我这里玩”),一边又毫不留情地掐灭他的希望(“让我们再也不要提起”),还不忘以过来人的身份对莫里斯进行洗脑式说教。至此我可以确定此人并非良配:再英俊潇洒谈吐不俗学富五车又如何?骨子里仍然是个什么都想要却又什么都不忍放弃,只会玩情感操纵的可怜虫。

然而莫里斯和克莱夫终究不同,他天性率直,无法忍受虚伪的人生,而且在他灵魂深处有一种自救的力量,这也是促使我看下去的原因——他选择了move on而不是困在名为克莱夫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福斯特显然也认为这样的品质值得嘉奖,于是把小天使阿力克送到他身旁。


如果说初恋组是英国式的困顿和惆怅,天降组就是法国式的浪漫和狂放——忽如其来的开始,惊心动魄的展开,和那个年代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豆瓣海报上都不给露个脸的阿力克个人觉得是个很有魅力的角色,可惜福斯特没有像塑造克莱夫那样深入塑造他(许是因为他更加熟悉克莱夫的原型吧)。初登场时他是克莱夫家的猎场看守,对雇主和莫里斯的关系早有耳闻,却义无反顾爱上了他。在莫里斯最脆弱时,阿力克捕捉到他在雨中无声的呼唤(书中莫里斯喊了出来),像个骑士般翻窗而入抱住心上人,在他耳边不断重复“我知道的,先生”。

我时常在想有着一双明亮眼睛的阿力克为什么会爱上莫里斯。也许是他如同动物般敏锐的直觉发现莫里斯需要他,自此徘徊在他窗下,等待那千里挑一的机会,也许他想要的只是一段露水情缘,毕竟前往阿根廷的船票已经买好,他也终于可以从被人呼来喝去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不论如何,阿力克选择了主动出击。这是一场豪赌,和门当户对又同窗情深的克莱夫相比,他的“胜算”小得可怜:一个饱受偏见之苦的,粗鄙的下等人,和心上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还被对方撞见和女仆调情(删减片段)。在阿力克“趁虚而入”后,莫里斯在恐惧和渴望的双重煎熬下把他的追求当成恐吓(毕竟有里斯利的前车之鉴),这段描写在小说里尤为心碎:阿力克请求莫里斯回信,这样他就不必夜复一夜地苦等,而莫里斯想到的却是万一有书信落在阿力克手里那他就更有理由敲诈他了。

好在彼时的莫里斯已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已有足够的智慧和初出茅庐的小狼狗周旋。阿力克一路追爱到伦敦,三言两语就暴露出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就连虚张声势的恐吓也不过是出于幼稚的报复心理和爱而不得的沮丧。“我没想过伤害您一根小指头。”被揭穿的小狼狗委委屈屈地卸下伪装,莫里斯笑了,也放下了对阶级的偏见。然而旅馆的一夜既是开始也是结束,好不容易心意互通、灵肉合一的两人却又被迫面对现实的冰冷。

“他是个宝贝,使人着迷,一千个人中才能发现这么一个,是他渴望多年的梦。然而,他勇敢吗?”

书里莫里斯的内心独白如同一记当头棒喝。在岁月的磨砺下,年少时的纯真与激情终究被世故和圆滑所取代,那颗火热的心再也无法轻易示人。克莱夫是如此,莫里斯又何尝不是呢?

所幸这次他没有看错人。特别喜欢莫里斯来到码头送行,听教区长说阿力克犯下淫乱罪时几个微表情的切换:初次听见指控时的难以置信(他又骗了我吗),说阿力克的私通对象是女人时的疑惑,和最后抛出证据时的轻松(那个时间他的确在伦敦,却是和我在一起)。最后莫里斯坐在马车里,手指像弹琴一样轻轻敲击着,脸上是极力克制的微笑,盘踞在心里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爱的人同样爱着他,不计后果,奋不顾身。

也许因为原著到电影都着墨不多,很多人不看好阿力克和莫里斯,认为肉体的吸引存在不了多久。然而在我看来,正是阿力克的切肤之爱拯救了莫里斯。纯粹的精神恋爱存在吗?我相信有,但并不符合人的天性,尤其是莫里斯的天性。原著里莫里斯因为欲求不满差点对熟人的侄子出手的情节读起来简直令人汗毛倒竖,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阿力克,莫里斯会不会沦为火车上那个骚扰他人的老头(《迷情站台》你赢了)。要不是遇见阿力克,莫里斯恐怕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欲望既不是罪也不是病,同性也好异性也罢,想和喜欢的人滚床单是再自然不过的情感表达。而认定阶级不同注定be就更属无稽之谈。先不说两人的原型是一对突破了阶级限制相伴到最后的情侣,我们之所以被同性之爱吸引,原因之一不正是因为它挣脱了世俗的偏见和迫害?既然性别都不是问题,为什么阶级就是了?更何况阿列克虽然粗俗却并不愚蠢,性格也非常有趣。在莫里斯天马行空地构想未来时他反倒是那个更加脚踏实地的人,我还期待他能带给莫里斯一些社会教育呢。还有一种看法是阿力克没有克莱夫拥有的多,所以才不怕失去,我想只有把角色完全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才能得出这样不公正的结论。同样是家庭和前程,只因为没有克莱夫的那么显赫,阿力克的牺牲就不算牺牲?这么说来普天之下的穷人都不配谈爱了。

而阿力克的牺牲还不止于此。他和克莱夫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克莱夫在小说里是接近于同的双,自小有厌女倾向,病过一场后突然从照顾他的女护士身上发现女性的一些特质自己也不排斥,于是像抓住救命稻草般“转变”成了直男。阿力克则是接近直的双,在女性中很有市场,正如他本人骄傲地宣称“我要是愿意的话,明天就有能力结婚”。就是这么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小伙子,在同性恋会被判死刑的英国选择了放弃一切和莫里斯长相厮守——操,还有比这更浪漫、更勇敢的爱吗?

选择,选择,说到底还是关于选择。阿力克可以选择不爬上那架梯子,莫里斯可以选择把阿力克的信交给警察,就连催眠医生也告诉他的病人,不妨考虑对同性恋更加宽容的国家。There is always a choice,只不过每一种选择都有相应的后果。选择了正常人的生活,就要承受与真爱擦肩而过,选择了与爱人同行,就要承受被自己的世界彻底放逐。至于莫里斯会选哪条路,福斯特已经在书里给出了答案:

“他们必须打破阶级的桎梏来生活,没有亲属,囊空如洗。他们必须劳动,甚至相依为命。然而英国是属于他们的,结为终身伴侣,这乃是他们所获得的奖赏。英国的空气和天空是属于他们的,却不属于好几百万个胆小鬼。那些人拥有空气污浊的小室,但从未有过自己的灵魂。”

两军相逢勇者胜,俗世中的爱情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阶级、学识、财富、容貌……这些无不给爱情锦上添花,可如果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爱就是阳光下的肥皂泡,连一片花瓣也承载不起。“说定了,我们再也不分离。”就算戏份不多又如何?莫里斯和阿力克最后的拥吻让我相信,他们的心已经足够勇敢、坚强。

“他径直走向光明,希望自己挚爱的人会尾随其后。”

亲爱的莫里斯,我会合掌祈祷,为你永不落空的希望。


评论(8)

热度(344)

  1. 共2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微量元素 | Powered by LOFTER